8月19日,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三名医生接受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向我们展露了真实一线医生的故事。
“患者康复是我不竭的动力”
(资料图片)
8月15日早上八点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王宇已经严阵以待。“折叠男孩”姜延琛即将进行第二次脊柱矫正手术,7个多小时的手术对医生来说是技术与体力的极大考验。在此之前,针对这台“最难脊柱手术”,王宇和团队已经对手术方案进行了数十次的调整与修改。
从病人身体固位开始,王宇的思虑周全体现在细节之处:螺母、铁棒、钢钉……固位工具冰冷,医生动作柔和,处处流露医者仁心。“他还是个孩子,各方面都更敏感脆弱,所以无论是麻醉还是插管,我们都会尽量让他不那么难受。”王宇说到。
脊柱矫形手术本就难度大,“折叠男孩”的反向折叠更是世界级罕见,手术过程堪称如履薄冰。手术台上的王宇全神贯注、冷静思考、紧急商讨、快速决策,虽然从未惊慌过,但他额头上一直挂着点点汗珠。
王宇(中)在手术室内,另一名医生正在帮王宇擦汗。乔芮 摄
七小时后手术圆满完成,看到患者顺利苏醒,王宇的表情才开始舒展。走出手术室时,扶着腰的王宇脚下的步伐依然飞快,但眼神满是疲态。“等一下,让我喘口气,我需要整理一下思路!”此时的王宇像刚完成长跑一样,坐在椅子上大口倒着气,却还不忘给记者拿来矿泉水。
接受完采访之后,王宇又立刻投入其他工作,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常。“我很有成就感,只要这些患者的生活能因为我的手术获得改善,我就有一直干下去的动力!”
“从不认为我的战场只在医院”
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马力曾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惠及更多患者,她投身到全科医学科建设当中。在她的带领下,短短6年时间,北京天坛医院的全科医学科从零开始发展到全国翘楚。
“最开始的时候,焦虑比辛苦更让我疲倦。怎么做好全科建设,我满脑子都是这些事情。”用马力的话来说,她没有上班、下班的区别。“大医院的医生不了解全科,也不了解基层。”为此,马力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开创了“智慧家医工作室”“马力工作室”等工作室联动模式,这些模式已经运行成熟,惠及全丰台区家医签约居民及全体全科医生,在全国范围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马力(左二)在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诊患者。受访者供图
科室管理、人才带教与培养、医疗出诊……原本就工作颇多的她,还经常将半天的出诊时间延长到一整天,为病人联系床位推荐专家,下班回家后给学生修改论文直到凌晨一两点……作为主任级别的专家,马力的工作非常“全科”——不论大小,要关注到每位病患的需求。马力常说:“我从来不认为我的战场只在天坛医院。”
也正因如此,马力收到的锦旗“一屋子挂不下”,甚至有不清楚她工作科室的病患,将感谢她的锦旗送到了医务部,一是赞美她的医德,二是感谢她为签约居民提供的的服务。“这是我非常有成就感的时刻。”马力说到。
中国医师节正是马力孩子的生日;而中国医师节获批的那天,恰好也是马力孩子收到首都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日子。“我很赞叹这份冥冥之中的缘分,我为医学奉献了27年,从医是我最坚定的选择。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更优秀的医生。”
“村民有需要,一个电话就赶过去”
早晨8点,到村卫生室给村民测血糖、量血压;处理完卫生室里的事情,还有几户行动不便的村民,需要上门打针;今天是卫生室药品进货的日子,新进的药品要归置在货架上……这是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太平庄村卫生室的马爱民医生平凡的一天,更是她村医生涯里不平凡的每一天。
太平庄村卫生室连同马爱民在内,只有两名大夫。村子里常住人口有1200多人,这一千多人的健康大事,就拴在太平庄村卫生室的两位大夫身上。
“每天我们两个轮流在卫生室坐班,半天轮一次班。但即使不坐班,我们也闲不下来。村民有需要,一个电话我们就要赶过去。”马爱民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一年365天,他们几乎没有休息日。“因为村民随时可能有看病、买药的需求,我们也要随时待命。”
马爱民(右)为村民换药。人民日报记者杨彦帆 摄
“村里几个人有高血压、几个人卧床不便、几个人有肝脏疾病等等,这些情况我都很清楚。”马爱民自豪地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虽然村卫生室的工作比较繁琐,但自己和另一位大夫打理得井井有条。更让马爱民感到欣慰的是,在国家提供十四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体制下,村民的健康素养有了显著提升。“村卫生室能免费给村民测血压、给老年人做体检,还定期举办健康大讲堂,村民们都很积极地参与。”
马爱民在太平庄村做医生已经46年了,见证了村里许多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也见证了许多老人的离去。“当年只觉得要干一份服务群众的工作,没想到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这么多年。假如要让我现在退休或者离开岗位,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如今马爱民也已经60多岁,她希望国家给村医的医保报销能再高一点,让村医自己看病时,也能得到良好的保障。
责编:呼梦瑶
主编:邱越
校对:毛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