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漓江晴岚(国画) 2021年 阳光
(资料图片)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创作的语言风格得到全新发展,在这一历程中,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玉碧罗青意可参”的佳境,成为众多国画大家的创作题材,徐悲鸿、李可染、黄独峰、宗其香、阳太阳、白雪石等均有不少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佳作,在这些前辈画家的探索下,桂林山水已然成为现代山水画的文化符号,其影响不绝如缕。前辈已着先鞭,后学未遑多让,在桂林山水风物主题的创作中,当代画家阳光以其天趣飞翔的图像、充盈着时代气息的笔墨而独树一帜,在美术界乃至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广西桂林土生土长的画家,阳光长期生活在漓江两岸,开门开窗就见山见水,每日都沉浸在漓江山水间。多年来,他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在继承父亲——“漓江画派”开创者、艺术教育家阳太阳的艺术思想基础上,通过比较古人及现当代同道对桂林山水笔墨语言的表达方式,从倪瓒、董其昌一系寻求出路,在情境、诗境上提炼画境。
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时代气象 漓江探源——阳光水墨画作品展”,即从阳光500余件“漓江探源”创作成果中甄选出34件水墨精品集中呈现。展厅中,“古树”系列展现出向阳而生的朝气萌动,“漓江山水”系列吹起岚韵与渔歌,“桂林洞奇石美”系列记录了桂北奇石的万千姿态,“花非花”系列表现的物象似花非花,而“家乡风情”系列则将眷恋家乡之情描摹得非常具体……作品淋漓的墨象、新奇的造型,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阳光表示,“漓江探源”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理性,即所看到的实景山水及人文景观,这是现实存在的物理地质地貌特征、人居生存状况、人和自然的关系;第二层是探索中国画笔墨语言,即用别人没有看到或没有发现的绘画语言来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在“漓江探源”主题下,阳光近年来画了一些笔简意赅、尺幅较小的作品,而他的大尺幅作品更是磅礴大气,饱满郁勃,激情满纸,如“漓江山水”系列中的《漓江岚韵》,意象的象鼻山在墨迹的变化交汇中,形成一种网状的抽象水墨语言,与写实、精巧的渔船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新异的审美效果;《漓江之源》则用抽象的墨线构成动态很强的图像来表现“源”的主题,充分凸显了创作意图——在笔墨的桂林山水世界中,阳光致力于“自家造稿”,为观者展现出另一番不同风貌的桂林。
诚然,漓江的秀美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题材,但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它的秀美与奇特,给中国山水画创作提出了挑战:奇幻秀美与笔精墨妙,既相同又不相同。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阳光以漓江为题材进行的中国画变革,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理念基础上的再出发。“此次展览展出的这批作品能够表明阳光对当代中国画如何发展的新思考,尽管他的作品里看不到漓江,但他画漓江的植被、画植被的根须,他画的是抽象水墨,这种抽象水墨并不完全以中国画的中锋用笔、皴擦等用笔方法,而是用线和水墨,通过以水泼墨的现代水墨意识来探求他对漓江人文精神的表达。”尚辉说。
承认艺术的不同路径和它不同的实现方式,并寻找艺术另辟蹊径的可能,这是艺术家的能力所在。那么,阳光是如何进入漓江山水的?纵观古树、山水、奇石、花鸟风物几个水墨创作题材,可以看到阳光首先是从古树入手,并在“古树”系列上用功最甚。漓江源头及两岸共有3000多株各式各样的古树,它们见证着桂北漓江两岸的生活、风俗、文化和历史。对于阳光来说,桂林的古树既是家乡的景物,又是情感的图腾。这些遒劲、伟岸、高大、粗壮的古树,寄托着他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也蕴含着他对于桂林古城遥远的历史记忆。他用泼墨式的笔墨语言勾画出古树的形态,又以没骨的墨法渲染出枝干的厚度与韧劲,苍古奇妙,圆浑厚重。
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谈道:“古树必须扎在泥土中吸收水的滋养,同时它也是山的一部分,它和山相映成趣、相互辉映,因而阳光看到了树和山水之间的关系。他又看到动物、石,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特殊关系:石旁边飞过来鸟,构成了一种让人非常惊叹的关系。还有花,但是花又被他命名为‘花非花’,这些元素构成了阳光独特的语言。他把已经被概念化、定型化的东西打破了,通过笔下的水墨呈现出来的气象确实是一种时代的气象,是一种蓬勃向上、向外扩展的气象。”
如果说李可染笔下的漓江山水是厚重沉雄的,白雪石的风格是清丽明艳的,阳太阳的风格是苍润秀丽的,那么阳光的风格就是奇绝恣肆的。对于画家而言,绘画的形式很重要,个人的图式也很重要,不然何来个性?阳光师漓江之造化,但并未被漓江外在的风景之美所遮蔽,而是把它提炼成自己的范式,反求诸己,中得心源。
如果对当代水墨语言的发展历程做一次回顾的话,便可发现,所谓水墨艺术的现代性转换,正是基于水墨语言的抽象化和当代精神的生成。“现代艺术以心理空间代替物理空间而获得精神的自由。而这种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在释读阳光的‘漓江探源’系列作品时,可以看到,水墨语言的现代性转换始终是其创作发展的动力与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阳光的创作不仅仅是在创造新的笔墨体系,也是在塑造新的时代精神。”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说。
2023年8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阳光:漓江探源 中得心源》
↓ ↓ ↓ ↓ ↓ ↓ ↓ ↓ ↓